【2009-23M】京杭大运河(小型张)2009.09.26发行
全套1枚
发行量1019.95万套(1-1)J
6元 千里通波(1019.95万枚)小型张邮票规格:90×50毫米
齿孔度数:13.5度小型张外形规格:140×86毫米
版别:影写防伪方式:防伪纸张、防伪油墨、异形齿孔、荧光喷码
责任编辑:佟立英设计者:阎炳武、李庆发
印制厂:北京邮票厂2009年9月29日,为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象征和遗产,国家邮政局发行了《京杭大运河》特种邮票,全套小型张1枚。
小型张为“千里通波”。
主图为扬州镇国寺塔周边及高邮湖景色,下面边饰为大运河沿途的苏州盘门、高邮孟城驿、无锡清名桥和大运河流域示意图及横贯画面的浪花。
邮票两边齿孔中间一个为椭圆形齿孔。
江苏扬州镇国寺塔在高邮市西面西门湾.又称西塔。
始建于唐僖宗(874~888)年间,原为9层,清嘉庆十五年(1810年)被大风损坏3层,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修为7层。
1956年拓宽运河时,为保护文物,在塔的四周直径100米以内填土筑堤保护,形成运河中的一个小岛。
塔为一座方形七层楼阁式塔砖,塔高35.36米,底层有南北拱门,二层到七层均有塔门,两旁建有小佛龛。
三层到五层的塔门两旁砌有突出的半圆砖柱,层层之间都有叠砌砖出檐,塔顶为四角攒尖式,顶端直立着2米高葫芦式紫铜塔尖,葫芦表面刻有“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”八字。
虽历经修葺,但仍基本上保留了唐代的建筑风格,被人们誉为“南方的大雁塔”。
2004年,镇国寺恢复重建,绿树掩映之中,露出了大雄宝殿的红墙黄瓦,翘角飞檐,并在运河上兴建了“普渡桥”。
镇国寺塔古朴、端庄、典雅、壮观,登塔远眺,高邮湖烟波浩渺,水天一色,群鸥阵阵,帆船点点。
人工开凿的运河有岛本就稀罕,岛上有塔更是绝无仅有,何况是有“南方大雁塔”之美誉的千年古塔,堪称华夏景观之一绝。
高邮湖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,江苏省第三大湖。
南北长约42公里,东西宽约25公里,跨江苏省、安徽省两省高邮、宝应、金湖和天长四地。
总面积780平方公里(其中水面积648平方公里、苇滩和堤坝面积112.67平方公里。
高邮湖在高邮市境内水域面积431.5平方公里占高邮湖总水域面积的60%)。
因水位高于运河而称为悬湖,宋代至明代为若干小湖,其中较大的有珠湖、甓社湖、平阿湖等12湖泊,且湖湖贯通。
至清代乾隆二十年(公元1755年)才汇成一湖。
高邮湖是淮河的入江水道,既是湖又是河。
高邮湖湿地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。
目前已知植物153种,其中水生植物53科131种,野生动物122种,鱼类63种,高邮湖其水域宽阔、水质良好,为各种鱼类、鸟类和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,尤以青河虾、银鱼、螃蟹更是闻名遐迩;水鸟有鸥、鹭、鹤以及野鸭等;浅水湖滩产芦苇、菱、藕、麻鸭。
秀美的高邮湖不愧为是鱼族的世界、鸟类的天堂、水生植物的博物馆。
2008年,高邮湖湿地被列入《国家级重要湿地保护名录》。
盘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南隅,大运河畔。
盘门城楼始建于公元前514年,为春秋时期吴国“阖闾大城”八门之一。
随着历史风云的变迁,八门现仅存盘门,其余诸门早已灰飞烟灭。
盘门因“刻木作蟠龙向北镇越”得名,大运河在此环抱城垣,水陆萦回交错,是苏州的水陆交通要道。
古盘门由水陆两门、瓮城、城楼和两侧城垣组成,这是古代筑城史上的创举。
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(1351年)在原址上重建,后张士诚增筑瓮城,明清时又数次修缮。
水陆门对峙,呈曲尺形,颇具壮观,为海内外仅有。
水门在陆门南侧,由相距4.6米的内外两重城门组成,纵深24米,外门石拱券作分节并列式构筑,金刚墙高达7.25米,墙角各立方石柱,上架楣枋以承拱券。
拱券矢高2.75米,开有闸槽。
前后分置水闸和木栅,现仅存门臼等遗迹;内门由三道纵联分节并列式石拱串连构成,三拱尺度不一,第三道最大,高9.7米,宽9.3米,深6米。
两门之间有暗道通向城楼。
陆门亦为两重,中为周长180米方形瓮城(藏兵洞),城墙高8.1米,下以条石为基,上砌城砖。
匿藏兵卒可达数百之众。
内外两门错置,外门在瓮城东北方向,由三道纵联分节并列式石拱构成左右城墙亦花岗石砌筑,内门偏于瓮城西南,以三道砖拱构成,其中第二道拱转换90度砌筑,第一、三两道各厚三层,采用二丁一顺砌法。
门洞纵深13米,宽3.9米,第三道拱高5.45米。
西南处正面有“盘门”城额,北城有登城坡道,城上筑有垛墙,沿外墙置驰道、射孔、炮洞、闸口及绞关石等防御设施,两侧城垣至今保存完整。
盘门现有城墙全长300多米,高5米多。
从城垣北侧石板坡道登上城墙,可以看到整个陆门、水门套城的布置和结构全貌。
盘门水城门是国内外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,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。
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清名桥,原叫清宁桥,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,飞架运河两岸。
整座桥造型匀称,稳固雄伟,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,也是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。
清名桥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桥,始建于16世纪晚些时候的明万历年间。
它是无锡“寄畅园”的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,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、太宁,因此各取一字叫做“清宁桥”。
这座石桥在清康熙八年(公元1666年),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。
到了道光年间,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宁改名为清名桥,也有人称它为“清明桥”。
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,桥长43.2米,宽5.5米,高8.5米,桥孔跨度13.1米,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。
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,东西石级不等,东有石级46级,西有43级。
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,共11节,圈洞两面的圈石上,各有题刻。
一立于清咸丰年间,介绍桥梁和更改桥名经过;一立于同治年间,介绍重建清名桥的始末。
桥栏上没有雕饰,每侧立两个望柱,显得十分古朴。
盂城驿位于江苏高邮市南门外馆驿巷13号。
是京杭大运河旁一处重要的水马驿站,也是我国著名的古邮政交通驿站。
始建于明洪武八年(1375年),但绝大部分建筑为清代重建。
盂城驿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。
盂城,高邮的别称,取宋代高邮籍词人秦少游“吾乡如覆盂,地处扬楚脊”诗句而名之。
盂城驿原来规模宏大,有正厅5间、后厅5间、送礼房5间、库房3间、厨房3间、廊房14间、马神庙1间、马房20间、前鼓楼3间、照壁牌楼1座,在驿站的北面还有驿丞宅一所,共有房屋12间、夫厂一所六间房,驿站旁边还有秦邮公馆,有门楼1座、内正堂3间、后厅寝室3间、南北厢房8间。
另外,驿站在朝西的运河堤上,还有迎宾的皇华厅1座,有厅3间、差房3间;驿站的东面还有马饮塘。
如此规模的盂城驿在嘉靖三十六年时毁于倭火,隆庆二年有予以重建。
现在的盂城驿是明代的遗存,是在元代秦淮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
孟城驿建筑群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发现。
经过多年整修,基本恢复原貌。
现存遗址占地20多亩,房屋80多幢,坐北朝南,大致分为三处:驿舍区、鼓楼区、马神庙。
盂城驿以旧址、文物、图片、表册等呈现了邮驿的实况,为研究我国古代邮驿制度和邮驿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物和实物见证。
盂城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全套邮票不仅反映出运河沿岸独特的文化背景,也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、灿烂的文化和深邃的人文精神。
展现了中国大运河“帆樯如林人如蚁”和“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”的壮观景象。
无论是从欣赏的角度或者研究历史的角度来看,都是极具价值的邮票画卷。